欢迎访问新农村网!

新农村网

您的位置: 首页 > 农村建设

紫云县坚韧苗家汉要建麻山“小康村”

时间:2009-12-09 来源:  作者:

“走路不湿鞋,喝水不用挑,煮饭不用柴,村头路灯亮起来。”这是紫云自治县麻山深处打哈村村民发自内心的歌谣。如今,当你走进猴场镇打哈村苗家山寨,村容村貌让人耳目一新,村寨道路水泥硬化,户户庭院干净整洁,家家建有小水池,自来水哗哗流淌。猴场镇打哈村的发展离不开一个人,那就是现任猴场镇打哈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伍兴权。

这个出生于上个世纪70年代的打哈村苗家汉子,仅有初中文化程度,却从打工仔到村主任,从村主任到村支书,再到“支书主任一肩挑”,成为紫云麻山深处领跑村民脱贫致富的“火炬手”。2008年,伍兴权荣幸地被选为的“北京奥运会火炬手”,参加了举世瞩目的火炬传递;同时获得了“2008贵州省民族团结先进个人”称号。今年9月,伍兴权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称号,光荣地出席了国务院第五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

猴场镇打哈村是紫云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村。2001年前,村里只有两个组修通公路,没有学校,没有卫生室,村支两委也没有村办公场所。村民生活用水全靠“望天雨”。由于缺水少土,粮食广种薄收,30%左右的村民一年辛苦半年粮,仍在温饱线下挣扎。而伍兴权,这位苗民的儿子从小就生长在这样艰苦的生活环境里,大山造就了他坚韧不拔的性格。

在村民们看来,从部队退伍回家的伍兴权有文化,当过兵,见过世面,人年轻,又有干劲。2001年10月,村支两委换届选举,伍兴权被村民们推选为村主任。

上任之初,伍兴权主动与村支两委其他干部和广大村民促膝交谈,分析贫困根源,寻思摆脱贫困的出路。

要致富,先修路。交通不便是制约打哈村发展的瓶颈。伍兴权非常清楚交通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他决定把修路作为改变群众命运的头等大事来抓。

今年11月底,该村筹集到修路资金6万元。由于资金缺口还很大,伍兴权决定发动当地党员群众投工投劳,自力更生,扩建该条通组公路。而今,这条全长约7里的通组公路已经破土动工。伍兴权高兴地说,只要村民这样坚持奋战下去,预计在半年之内即可完成这项工程建设。公路建成之后,将惠及打望、金筑、高寨三个组8个自然村寨75户377人。

基础设施改善了,伍兴权又在思考,怎样才能让村民的腰包鼓起来?他知道,没有产业支撑,村民仍不能实现长久致富的目标。谈起下一步的奋斗目标,伍兴权充满信心:“打哈村将抢抓实施新阶段扶贫开发和市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两大机遇,主攻整村推进项目实施、培育基础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三大重点”,着力打造500亩花椒种植基地;大力发展种草养牛,建立养牛小区,扩大养殖规模;搞好特色花卉植物“马蹄桑”的育苗,拟建苗圃基地100亩;实施“三改一池”建设,发展规模养猪;争取农业部门的支持,发展中草药示范种植。同时,还要通过劳务输出,组织中青年外出打工,学技术,积资金,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努力构建富裕、文明、和谐的现代化新农村。

目前,打哈村已建设小水窖50多口,人畜饮水不再困难,村里建起了移动机站,村广播电视实现组组通,完成村寨道路和庭院硬化5000多平方米,安装路灯10余盏,修建花池1个,新建村级活动场所180平方米,建成了远程教育接收站。随着种养殖业形成规模发展,村民经济收入迅速增加,昔日的茅草房变成了瓷砖贴面的小平房,人居环球境焕然一新。

2008年8月,打哈村被紫云自治县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评为“文明村”,并获全县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目标管理考核一等奖。面对荣誉,伍兴权没有半点得意,他真诚地说:“打哈村的发展,切实让当地村民得到了实惠。今后我们需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杨正美)

乡村振兴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投稿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