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新农村网!

新农村网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践探索

关于发展鄞州区现代循环农业的思考

时间:2009-12-09 来源:  作者:

摘要:本文从原生态循环农业的本质着手,阐述了现代循环农业的特点和危害,通过对鄞州区发展现代循环农业的优势和基础分析,揭示了发展现代循环农业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提出了鄞州区今后几年发展循环农业的总体思路和对策措施。    

关键词:现代循环农业 发展 思考    

生物界由动物、植物、微生物组成,在农业社会,它们和谐共处,互相依存,动物排出的粪便和各种农业废弃物通过微生物的作用成为良好的有机肥,有机肥被植物吸收而生产出各种粮食、蔬菜、水果等动物必须品,形成一个简单、自然的生物链,整个社会和谐、宁静,到处可以看到鸟飞、牛走、鱼跃的美丽景象。曾几何时,工业化、城市化突飞猛进,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动物排出的粪便和各种农业废弃物成为了公害,化肥农药成为微生物的口粮,原有的生态平衡被彻底打破,仅仅过了短短三十年,儿时的美丽景象就再也不能重见!我们用不科学的发展模式换取一时的经济发展,其代价是沉重的,其教训是深刻的。    

其实世上没有一样东西是多余的、无用的,只是放错了地方、用的方法不对才会产生负面影响。循环农业的最本质的特性是原生态的自然循环,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循环农业早就存在,而且已经安全运行了几千年!只是现代农业的发展,赋予了它新的内容和内涵。    

现代农业的显著特点是大规模生产,工厂化经营,为了提高产量和效益,在生产过程中大量应用兽药、农药、化肥和各种人工合成的化学物品,因此产生的废弃物数量巨大,相对集中,在农产品和废弃物中蓄积的有害物质就不可避免,如不能妥善处理,将对人类、动物、环境产生严重影响。因此当前发展现代循环农业的首要任务是减量化,从源头上控制污染物的产生量,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是无害化、资源化,要讲究清洁生产、循环运行、变废为宝;第三是尽量不添加或少添加人工合成的化学物品,生产出优质、安全、节能型的高端农产品;第四是对循环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要有科技支撑,进行深入研究。    

从科学发展观和作用机理上看,在整个大循环农业生物链过程中,必须运用生态学基本原理,通过开发利用各种生物技术,建立起以养殖业为中心,农林牧渔相结合的合理农业生态结构,以及充分利用空间、时间的生物种群结构;通过生态饲料、生态肥料、生态燃料的开发,建立种植、养殖、加工等各业相结合的生态经济,更有效而深入地开发各种自然资源;充分利用农业生产中的各种农副产品和剩余物,使农业资源的利用更趋合理;强化农牧生产系统中的生物过程,最大限度地利用和处理农业废弃物,在节省能源和充分利用农业资源的同时,减少养殖业本身对环境造成的污染;通过畜禽粪便及农产品加工厂废弃物的再生利用发展无废物工艺和无污染工艺结合的生态牧场,增强环境自净能力。因此加强该方向的科研和建立产业化示范,深入研究动物、植物、微生物之间的共生共荣关系,建立科学合理的生物链结构和模式,对于扭转目前农业环境的恶化趋势,促使资源的再生利用,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要制订现代循环农业发展规划,必须要掌握现状,摸清家底,找准切入点和突破口,通过广泛调研,因地制宜地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区农业发展的切实可行的循环农业之路。    

一、我区发展现代循环农业的优势和基础分析    

一是各类基地量大面广、规模经营率高。近年来,我区花大力气扶持农业基地建设和规模经营,全区目前已有农业、林特、水产、畜牧等无公害基地76个,市、区、镇产业化基地 17个,区内建有十万亩蔺草基地、万亩茶叶基地、万亩竹笋基地、万亩桂花基地、万亩围塘养殖基地等大型基地,总面积超过30万亩,农业规模化经营率达70%以上。    

二是农业基础设施完善、农业装备相对先进。截至目前我区已投入资金数亿元,完成基本农田建设40万亩,沟渠路基本覆盖了全区的基本农田。在基地内配套设施齐全,农业机械化、自动化程度较高,农业装备相对先进。    

三是初步形成了经营规模化、生产标准化、产品绿色化、营销品牌化、环境生态化的格局。目前全区已出台农业标准52个,获得省、市农产品名牌39个,认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76个、无公害农产品47只,建立了蔬菜上市身份证制度、动物防疫指挥管理信息系统等现代化、先进的全程可追溯的质量管理手段,成立了农产品安全监测中心和动物疫病监测中心,定期对农产品进行安全监测。    

四是组织化、社会化、专业化程度较高,生产要素和资源得到有效配置。全区建立各种农业专业合作社74家,协会36个,良种繁育体系、生产营销体系、技术支撑体系、社会化服务体系等初具规模。    

五是农业功能多样性得到初步体现。由于我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农业的功能已逐步向精品农业、效益农业、特色农业、都市农业、休闲农业等方向转移,农业再也不是单一的生产功能,而是已经向生活、生态化的方向发展,农业再也不是单纯的第一产业,而是向二产、三产延伸。    

六是循环农业已经起步。    

在种植业领域,以“二减三增”(二减: 即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减少化肥施用量,三增: 即增施有机肥,增产增效。)为目标的清洁生产行动已经开始,主要措施:    

1、开展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今年综合防治技术面积28万亩以上,主要技术包括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生化防治、化学防治。    

(1)通过强化栽培技术,平衡施肥,促进作物全体平衡生长,提高抗逆性。    

(2)通过安装杀虫灯、性诱捕剂、黄色粘板,防治作物虫害。    

(3)采用BT、苏云金杆菌、核多角体病毒、印楝素等生物农药防治病虫害。    

(4)尽量使用针对性强的专一性化学农药,以保护农田有益生物。    

2、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全年推广面积43万亩。    

在对全区耕田检测分析基础上,建立耕田信息系统。按照土壤各类养分余缺情况,制定施肥技术方案,并向农户发放施肥建议卡。    

该技术的应用,可减少化肥用量10%,肥料利用率提高5个百分点。    

3、推广应用商品有机肥。全年推广商品有机肥10000吨,推广面积达7.5万亩。通过有机肥的施用,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减少化肥施用量,提高土地生产力。    

4、实施蔺草茬晚稻“废草覆盖生态直播”技术。全年推广面积3万亩,约占蔺草茬晚稻面积的50%。该技术的应用,可每亩增效150元,并可避免废弃蔺草因燃烧而带来的环境污染,消除航空安全隐患。    

5、在传统稻草还田基础上,示范推广“马铃薯稻草全程覆盖免耕栽培”技术,全年实施面积约2万亩。    

在养殖业领域,以畜禽粪便无害化治理和资源化利用为中心的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已全面开展。全区所有规模畜禽养殖场都建有初级有机肥加工车间,还建立了二家专业化的复合肥加工厂,年生产有机肥能力近10万吨,折合化肥2.5万吨,可施有机肥面积10万亩;建设沼气工程 66处,沼气池90座,厌氧池容积达到7390 立方米,年产沼液28万吨,可灌肥面积达5万亩。此外还实施了“畜禽粪便零排放工程研究与示范”、“牧草新品种引进选育综合配套技术研究与示范”、“生态牧场建设研究与示范”、推广猪—沼—果(蔬、渔)等局部的、单个的小循环模式,已起到了一定的示范带动作用。    

上述这些优势和基础都为我区现代循环农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因此可以说在我区发展更高档次的现代循环农业的时间和条件都已成熟。    

二、发展现代循环农业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    

发展现代循环农业是一项系统工程,决非一个行业、一个部门可以解决,应讲究协同作战,部门配合,找准突破口。当前发展循环农业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制约因素。    

一是原有生态平衡被打破。经过三十年的持续影响,大气、土壤、水体微生物区系遭到严重破坏,环境的自净能力急剧减少,随处可见大气污染、水体腐败、土壤退化,有些已不可修复,有些可能需要几十年甚至成百上千年。    

二是缺乏整体性和大循环理念。目前各部门在搞的循环农业都是单个的、局部的,没有统筹考虑农、林、牧、渔等行业的协调,资源没有得到有效整合和利用。单一的内部小循环从严格意义上说不能算是循环农业,因此它的作用肯定也是有限的、局部的。如何站在大农业、大循环的战略高度,来发展现代循环农业,需要进行深入的调研和思考。    

三是科技支撑是短腿。在整个生物链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科技支撑,而且基本都属于边缘学科。因此培养和造就一大批熟悉环境治理、生物工程、农业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是当务之急。    

四是保障措施和运行机制尚不齐全。循环农业是一项公益性为主的工作,一定要有组织保障、政策保障、资金保障、技术保障;现代循环农业的运行主体应该是企业,科学合理地处理好种、养、加、处置等各个环节的利益分配格局,保证每个环节都能得益,才是长远之计。    

五是全社会还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氛围。很多企业和专业场户缺乏公德意识和社会责任,为一已之私而危害社会;全社会对循环农业的发展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有的还有抵触情绪。发展循环农业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对于提高我们的人居环境、生活质量、食品的品质和安全都具有重大意义。因此一定要加强宣传、引导和监督,形成一个全社会都来重视和支持这项工作的良好的氛围,让一些不法行为无处遁形。    

三、我区今后几年发展循环农业的设想    

(一)总体思路    

牢固树立大农业、大循环的发展思路,充分利用和整合各行业的优势和资源,通过项目的形式杷单个的小循环有机地串联起来,以区内的农、林、牧、渔业等各类基地为载体,以独立运作、自负盈亏、社会化经营的企业为实施主体,通过现代化的管理手段,使各类资源得到合理配置,把养殖业、种植业、水产渔业、加工业和处置业等产业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良好的大农业生态循环生物链,建立一个原生态有机食品生产生物模型。集中发改局、农林局、环保局、科技局等有关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各类政府资源,出台有关扶持政策,大力发展农林牧渔结合的现代循环农业。    

(二)组织保障是前提    

区政府成立农业循环经济领导小组,由区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成员单位由区发改局、农林局、环保局、科技局等组成。农林局为业务指导单位,由产业指导科、农技站、畜牧站、沼气办等组成工作班子,负责循环农业的日常管理工作,协调农、林、牧、渔等行业的关系。办公室负责制订有关扶持政策,出台有关配套措施。    

(三)科技支撑是关键    

发展现代循环农业需要有现代化的科学手段来武装,需要有大量的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农业技术和现代管理技术来支撑。如规模牧场粪便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技术研究、作物抗病基因的研究、微生物菌系净化作用机理研究、生态修复技术研究、田力结构分析和科学的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等等,都离不开科技的支撑。建议由区政府现代农业循环经济领导小组公开向全社会征集和发布十大主推循环农业技术,区科技局优先列项。    

(四)政策配套是保证    

循环农业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农业、能源、环保、水资源等领域。因此,没有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各方面的大力支持是很难开展的,特别是起步阶段的政策保证和财政投入更是必不可少。要积极吸纳社会力量来参与,政府在资金上给予大力扶持。同时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则来正确处理各方的利益关系,建议:    

1、对用于循环农业的固定资产给予50%的政府财政补助,如有机肥车间、沼气池、储肥池、运输车辆购置等;    

2、对应用减量化、资源化、节能降耗、环保循环利用等技术和工艺的单位和专业场户,按投入额的50%给予补助,主要有牧场“三分离技术”工艺流程改造、沼液物流配送系统、牧场中水回用技术、喷滴灌节水技术等;    

3、对从事研究、开发、制造等用于循环农业的环保设备企业给予税收优惠和经费补助,在科技项目上予以优先列项。如畜牧污水处理环保设备制造、有机肥加工设备制造、节能型农机制造等;    

4、对从事农业废弃物运输、处置并变废为宝、循环利用的企业给予税收和经费补助;    

5、对于各类产业化示范基地、无公害绿色基地等享受国家补助的企业和场户必须率先示范,首先要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积极响应“二减三增”行动,率先应用循环农业先进技术,今后一切农业项目支持都与节能减排、循环农业、环境保护等挂钩,凡未达到有关国家标准的一律不予项目支持。